技术分享
思考 慢与快?快思考与慢思考有什么不同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赵晓这样评价这本书:“如果说人类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你自己’,那么在读这本书之前,请千万小心说你已经认识了你自己。”
这本书就是曾连续20多周蝉联亚马逊、《纽约时报》前20名的畅销书,是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1934年他出生在以色列的特拉维夫,拥有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1954年毕业于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获得心理学和数学学位。
这本书的书名叫《思考,快与慢》,顾名思义,这是一本颠覆我们关于思维方面认知的书。读了这本书以后,你会发现,其实人认为的理性还是有一点偏差的。
这本书是经过50年的研究写出来的,在书里,卡尼曼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思维模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于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这个我们可以把它称为“自主系统”,它可能见闻广博,能让我们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
而另一个系统在书里被称为“系统2”,一般情况下,“系统2”是不会轻易活动的,它在接收信息的同时,做出一些理性的判断,而这些信息都是由自主系统提供的,所以我们可以称它为“耗力系统”,因为它需要耗费我们的很多脑力去思考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一个美女或者帅哥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相信很多人都会多看一眼;当一个长相普通、穿着也很普通的人出现在面前的时候,可能最多只看一眼;可当一个长相丑陋、穿着邋遢的人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可能很多人都会把脸扭到一边看都不去看。
可能有的人会说,我绝对不会这么做的,因为我不是这样做的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做的一个小实验,实验证明:同样一个小女孩,穿着大方得体就会得到很多人的关心和帮助,而穿得邋遢的话,尽管人们来来往往,却没人过问她处境。
你可以试着把自己代入到那个场景里,你还能说你不会“以貌取人”了吗?
美国心理学家戴恩也做过一个实验,他让志愿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有的人光鲜亮丽,有的人却其貌不扬,观看结束后,戴恩让志愿者们对这些人作出评价。结果很好地诠释了这样一句话——颜值即正义。
人们普遍会认为,那些外表有吸引力的人会更聪明、更友好、更有责任感等等。这是个以蛇取人的典型实验,我们会下意识地认为“外表好看”等于“富有人格魅力”。这其实是心理学上著名的光环效应,我们会因为一个人或一件物品在某方面的突出,进而觉得他的方方面面都是好的,这是一种“爱屋及乌”的做法。
在电视剧《再战明天》里,小凤是一个刚出狱的女孩子,出狱后,她在监狱社工的安排下在一家蛋糕店里上班。
有一天,蛋糕店的一位同事突然大叫,他的手机不见了,他想到小凤是刚从监狱里放出来的,就冲到她面前,让她把手机交出来。可是小凤并没有拿,任由她怎么为自己辩解,同事仍旧坚持是她拿了自己的手机,并且还把惩教署的人也叫了过来。
这个同事就是认为“那些凡是坐过牢的人都是狗改不了吃屎的本性”,所以他一丢了东西,就一口认定是刚出狱的小凤所为,实际情况却是他的手机被其他货物压住了,所以一时之间没看到。很多人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偏见,正是因为我们大脑中的“自主系统”的直觉判断形成的。
又比如,在电视剧《刑事侦缉档案》里,高婕在和大勇的女同事蓝嘉文的聊天中,无意中知道对方一直在暗恋自己的男朋友,于是在她心里就形成了各种猜忌,最后反而借着嘉文在一次执行任务的时候替大勇挡了一枪而致残一事冲动地选择了分手。
与大勇分手后的高婕又陷入了痛苦中, 后来当她得知大勇和嘉文订婚的时候,心里的痛苦更是无以言表。实际情况却是,大勇对嘉文的关心完全是出于内心的愧疚,而高婕却因为自己的一通猜想断送了一段大好的感情。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可得性偏见,是人们根据自己的记忆做判断的一种方法,简单来说就是越容易想起来的事,就越能影响我们的判断。
根据这个道理,夫妻、情侣双方都高估自己这件事情就不难理解了,因为每个人都对自己做过的事情印象深刻,至于对方所做的我们没看到,看到了也感受不深,所以对于别人的付出,我们是淡漠的、忽略的。
通过以上的案例来看,我想你可能已经意识到,原来有这么多事情在影响我们的判断,我们一直认为“人是理性的”这一观点似乎站不住脚了。
不过,以上的三种偏见在这本书还只是冰山一角,书中为我们揭示了几十个关于人类偏见和非理性的心理学原理,透过这些原理,我们可以避免陷入商家精心设计的圈套,生活也会少很多人际关系上的烦心,事业上也能做出更明智的判断和决策,最重要的是,当你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你会反思自己的想法,不再执着于自己的想法,这会极大地改善你的生活